天龍屯堡文化旅游區位于貴州省平壩區,東距貴陽56公里,西至安順27公里,自古以來就有“滇之喉、黔之腹”之稱。這里是平壩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,具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,“中國屯堡文化之鄉”、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屯堡地戲)”平壩區,主要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——天龍屯堡文化古鎮、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——天臺山伍龍寺古建筑群、屯堡·大明城(天龍屯堡文化旅游區配套項目)組成。該項目主要以貴州人文名片——傳承600余年的天龍屯堡文化為載體,通過特色的建筑文化、服飾文化、宗教文化、農耕文化、飲食文化和傳統習俗等,充分展示大明王朝時期江淮地區漢族文化在黔中地區的傳承、演變、繁衍,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好屯堡文化這一不能復制性、不可替代性的文化遺產資源,做大做強屯堡文化旅游產業。
天龍屯堡古鎮:
天龍屯堡是典型的、具代表性的屯堡村寨之一。共有1400多戶,現有5000多人口,都是漢族,都是屯堡人。村寨內有江南首富沈萬三故居---沈家朝門;陳氏祖先陳典的居住地---九道坎;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始建于1907年,清末武舉陳日瞻號召村民集資創辦的---小學堂;佛教、道教、儒教三教齊奉的典范---三教寺;村寨內部是“家自為塾,戶自為堡,倘賊突犯,各執堅以御之。”的戰爭建筑,以及隨處可見的在漫長歲月里堅守的建筑符號。
傳習館:
展示屯堡人進入貴州征戰、生活、繁衍的展館。館內分為三個區域,一區為屯堡文化展示區。二區為儺文化傳承展示區,三區為實物展示區。
四公亭:
是首先入黔天龍的四位始祖,分別是張、陳、沈、鄭,他們都是明朝屯軍里面身居要職的官員,因為征戰到這里,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,后來結為異姓兄弟,并且都與征定為名,叫張征定,陳征定,沈征定,鄭征定。是至今村寨里人口多,旺的四大姓。
沈家朝門:
典型的三合院建筑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,是曾經富可敵國的江南首富沈萬三的次子沈茂居住地。朝門呈八字形開啟,“八”在屯堡人的意念里就是發的意思。
驛茶站:
在明清時候,這里除了是一處屯軍之地以外,還是一個重要的驛站,那時候,戰亂頻繁,加上貴州瘴氣非常多,到這里的人容易中暑生病,驛站的人員專門煮制了能夠生津解渴,避暑驅寒的茶水來供應送信和來往的官員飲用。
九道坎:
九道坎就是九道石階的意思,它是陳氏祖先陳典的居住地,是古鎮的石頭建筑之一,也是保留完整的地方,這些石頭經六百多年的風吹日曬,石頭都已經風化連在一起。
“葉茂思根”碑:
2002年的七月半,農歷的七月十四中元節,南京人到我們這里來尋親,在朱元璋的墳上捧了一把泥土來埋在這里,為此立下了這塊石碑,“葉茂思根”,也就是思念自己的親人,讓我們記住我們的祖籍來自江蘇南京。
小學堂:
始建于1907年,是清末武舉陳日瞻號召村民集資創辦的,這所學堂保留了江南一帶的建筑特色,是一個典型的三合院,并采用石木結構,左右兩邊是教學樓,中間是辦公樓,前面有操場,后面有宿舍食堂,一共有十二個教室。這所小學使用至2002年為止。
三教寺:
是佛教、道教、儒教三教齊奉的一個典范,戰亂的時候,為了使大家能夠團結聚集在一起,就把每個人的信仰全部供奉在一起,從此也就形成了這樣一個三教寺,是我們屯堡人的一個聚集點。
演武堂:
屯堡人遵行古訓——寓兵于農,在以前都會修訂場所來演習武藝,現在作為表演地戲的場所。屯堡地戲源于明朝的軍儺,明朝軍隊里威行的融祭祀,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。
陳蘊瑜將軍故居:
陳蘊瑜將軍曾是國民黨第八軍一零二師三零四團的團長,在1938年5月23日參加徐州會戰打日寇時犧牲。因為戰功顯著,死得壯烈,國民黨42位軍政要員為他題詞。其中有蔣中正、陳果夫、馮玉祥等。
天臺山:
天臺山伍龍寺是屯堡古寺廟建筑的典范,它雄峙于一峰獨秀的天臺山上,四周城墻懷抱,是軍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。伍龍寺是屯堡古寺廟建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。它始建于明萬歷十八年(公元1590年),被建筑專家贊譽為"石頭建筑的典范"、"深山明珠"。它的結構分內外兩部分,外部均用石塊砌壘,與山巖由于風化造成的水平線十分接近,渾然一體,表現出粗獷的性格,墻壁上開極少的貓窗, 一望即知其軍事堡壘的防御功能;內部木構件精細雕琢,特別是大殿前的木雕,一幅一個人物故事,生動逼真,各棟建筑更是靈施巧布,在有限的山巖上,創造出了豐富的建筑空間。天臺山萬木掩映,石奇藤茂,摩崖石刻眾多,歷代騷人墨客喜登臺題詠,至今崖壁上仍有"靈石參天"等明代字跡,天臺山伍龍寺一重廟門聯“云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,月照臺前臺中勝景臺上觀”更是聞名遐邇。